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澎湃新闻消息,最近,“零公里二手车”现象引发热议,有关话题也随即登上热搜。所谓“零公里二手车”,即新车上牌后未经用即以二手车身份流通,名义上是二手车,但车子的状况与新车基本相同,定价上则低于新车。
在社交媒体上,近来有不少二手车经销商表示,“只须价格实惠,就是好事情”“买家捡了实惠,就是好东西”“我无论是不是乱象,它就是‘香’”……但也有网民对此感到担心,譬如“零公里二手车”的售后问题,还有人担心会有“调表车”冒充“零公里二手车”等。
明明是合法途径来源的新车,为何商家要“包装”成二手车底价售卖呢?据专业人士表示,零公里二手车泛滥的实质,就是披着“准新车”外衣的途径库存转移,其根源是车企对销售量的过度追求。
打个比方,根据市场需要和商家的经营情况,本来一个月批售任务为150辆,但厂商通过抛出有利性政策可以让商家批售200辆车甚至更多。车企给商家有指标,商家的车卖不完,只能想另外一些“旁门左道”,硬着头皮刷销售量,最后目的是拿到车企的返利。商家高价进车、底价卖车的动机由此而来。
追溯源头,问题在于车企厂家。在销售量冲刺重压和财务指标考核下,一些上市车企通过“批发出库”的方法,将库存车过手给Supply chain金融公司或流通平台,然后再从这类途径转回市场,从而在账面上形成完整买卖,提前确认收入、拔高销售量。
当愈加多的车企把尚未真的销售的新车,以“二手车”名义批发给途径商,再通过平台流入市场时,它所完成的不是一次真的的买卖,而是一次对财务报表的修饰。这种“财技”让整个市场的数据、信赖和秩序渐渐失真。
5月23日,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一次采访中警告称,部分企业正在通过“零公里二手车”的方法虚构销售量,破坏市场规则。
对于车企来讲,“新车二手化”行为扰乱了车企甚至整个汽车行业的正确产能规划。盲目扩产,产能充足,库存巨大,最后进一步加剧行业内卷和恶性角逐,致使终端价格战越演越烈。表面上看上去乎买家得到了便宜,可以买到更实惠的汽车,事实上,降价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和隐患也深埋其中。
当收益大幅度减少、无利可图,那样迎来的就是商家破产,甚至是厂商破产,买家的权益和财产也随之遭到巨大损失。就个人买家而言,购买零公里二手车,看上去买到的是新车,但也会面临部分品牌过户后会丧失终身质保等首任用户权益、第三转售时残值更低、车企因亏损没办法提供稳定售后服务等隐患。
假如零公里二手车继续以“合法”身份扭曲行业,那它最后撕裂的不仅仅是买家信赖,还有整个行业的信用基础。面对“零公里二手车”乱象暴露出的风险,需从多维度发力维护好正常的市场秩序。加大对二手车的注册和入市监管,尽快颁布“新车身份锁按期”规范,严控上牌即转售行为。推进《中国买家权益保护法》在二手车范围的适用性讲解,明确调表车、事故车隐瞒行为适用“退一赔三”。
就在今天,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关于维护公平角逐秩序,促进行业健康进步的倡议。其中提到,企业在依法降价处置产品以外,不以低于本钱的价格倾销产品,不进行诱导买家的不真实宣传,扰乱市场秩序,损害行业和买家根本利益。对此,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也表示,将加强汽车行业“内卷式”角逐整治力度,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,加大商品一致性抽查,配合有关部门拓展反不正当角逐执法,坚决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。借助规范切断灰色利益链、消除灰色空间,通过技术革新重建核心竞争优势,才能让中国汽车驶向优质进步的新赛道。
上游新闻评论员 康磊